2018-09-11 13:30:42
《永类钤方》是一部古代医学综合性方书,共22卷,由元朝·李仲南撰,刊于1331年。该书以图散形式对比论述“伤寒”与“杂病”两大证候的脉、病、证、治等内容,并以三因之说加以阐发,纲目清晰明了,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诊断治疗经验。
今天分拆《永类钤方》补肺汤的经典方剂:熟地黄,党参,黄芪(蜜炙),桑白皮(蜜炙),紫菀和五味子的单味药理。下面补肺丸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1、熟地黄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相关古典文献:
《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本草从新》:味甘,性温,利血脉,阴亏发热,千咳痰嗽,气短喘促。
2、黄芪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自汗、水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
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相关古典文献:
《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补不足。
3、紫菀
性味:辛,苦,温。
归经:归肺经。
功能主治: 温肺、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小便不利。
相关古典文献:
《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蹷,安五藏。
《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胸胁逆气,劳气虚热。
《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本草衍义》:"益肺气。
王好古:"主息贲。
宁原《食鉴本草》:"主肺经虚热,开喉痹,取恶涎。
《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本草再新》:"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
4、桑白皮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经。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相关古典文献:
《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
《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孟诜:"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
《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
《纲目》:"泻肺,降气,散血。
5、五味子
性味:酸、甘,温。
归经:归肺,心、肾经。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相关古典文献:
《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王好古:"治喘咳燥嗽。"
《本草蒙筌》:"风寒咳嗽,虚损劳伤。
《本草通玄》敛肺止咳: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咳、气喘,常与补肾药合用。
6、党参
性味:甘,平。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气分。"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相关古典文献:
《本经逢原》:"清肺。"
《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气短心悸,除烦渴。"
《纲目拾遗》:"治肺虚,益肺气。"
《科学的民间药草》:"补血剂。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腺病,佝偻病。"
《中药材手册》:"治虚劳内伤,肠胃中冷,滑泻久痢,气喘烦渴,发热自汗,妇女血崩、胎产诸病。"
《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清肺。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
2.《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
3.《纲目拾遗》:治肺虚,益肺气。
古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饮入的水液,从胃入脾,由脾吸收后向上转运到肺,通过肺气的布散作用而输送至全身,使五脏六腑、五九窍、四肢百骸得到水液的滋养而发挥各自的功能。
通过上述6味单味药方的解述,可以看出这些经典药方的配伍组成在养肺与补肺中经历了上千年的论证,对于“养肺就相当于养全身”这个说法,或许有些人会持质疑态度,但这个观点并非一人之见。
在《黄帝内经》中有“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的观点。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肺就好像是人体内的天,所有的脏腑器官无一不受到它的滋养,无一不受它的庇护中医又把肺叫作“华盖”,意思就是“保护伞”,再用个形象的比喻来说,人活一口气!补肺丸温馨提醒您:养肺护肺大约在秋季!